户县趣闻
作者:hesper 日期:2007-05-28
中国工农红军户县游击队布告
本游击队是革命的工农劳苦群众,因受不了国民党豪绅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全中国革命浪潮蓬勃发展中生长起来了!
我们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组织,是为着一般穷人利益而斗争的,帮助和领导户县千百万穷苦兄弟,抗粮抗款!不交租、不还债!分粮吃大户!分派豪绅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呼应着全国苏维埃红军运动,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驱逐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出境,使户县工农劳苦群众从国民党豪绅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下得到彻底解放。
本队所到地方,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保护行旅(指劳苦群众)、保护商业(指小商人),不动农民一针一线,并要反对白匪那样奸淫焚烧抢劫。
亲爱的劳苦兄弟们!我们的生活已经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整天做工打柴喝米汤!受够了豪绅地主们的狗气。今天是大家从地狱下面露面的日子,赶快斗争起来!和本游击队铁桶般的密联着!向豪绅地主作坚决的斗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户县新苏区——工农兵政权!
队长:高云峰
政治委员:杨靖远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十日
摘自《西北真报》。《户县志》1987年版,第651页。
户县民间故事
谁最高
从前户县有个庄稼人,在渭河给人家扛长工,腊月活满,他打点东西回家。来到渭河岸,天色已晚,艄公停止了摆渡,他只好走进一家客店,想住下。
不料,店里炕上只剩下一个空位,和他一起进来的却有三个人,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教书先生,兴平人;一个是做买卖的眉县人。到底谁住呢?店主人想了个注意,让他们都说本县顶高的东西,谁说的东西最高,就住炕,其余的打地铺住。
教书先生自恃才华,抢说:“兴平有座无影塔,离天只有丈七八。”
买卖人一听神气地说:眉县有个鱼骨寺,把天摩的咯吱吱。”(后一‘吱’,读zi四声)
轮到庄稼人,他思索了一会才说:“户县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
庄稼人说的不紧不慢,却大出人们所料,最后他住上了热炕。摘自《户县志》第十九编社会志第六章民间故事,第528页。1987年4月出版。
水淹腊家
县西南十里,有腊家滩,当年野草丛生,乱石累累。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本是阡陌良田。有个名叫蜡景的财主霸占着这些土地,号称“九顷十八湾,一湾到潼关”。
腊景财大气粗,欺贫凌弱。他家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金斗,大斗进,小斗出,重利盘剥乡里众人质问他,他说:“天下金斗唯一,试问谁家有二”;声言“要得腊家‘归’(贫穷),除非天塌涝河‘吹’”(被大水冲走)。
一日,有一贫道化缘,腊家财主见他形容憔悴,不但不予施舍,反命人铲来牛屎,戏谑他,穷道连忙撩起袍襟,收下了牛屎。牛屎到了贫道怀里,却变成了金旦儿,腊景看红了眼,又去抢那金旦儿,抓回来却又变成牛屎。他盛怒之下,就命人将贫道乱棍赶走。
丫环梅香见贫道实在可怜,偷出两个蒸馍,追上贫道,塞到他怀里。那贫道感激不已,临走时对梅香说:“看来你个好心肠的姑娘,若相信我的话,七七四十九天后,见门前石狮子眼睛红了,赶快骑上去。”
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梅香每天到门口看几次。这天她见石狮子的眼睛果然红了,象两个发光的小红灯笼,就赶紧骑上去。顿时,终南山下天昏地暗,山间隆隆作响,暴雨倾盆,山洪席卷而来,将腊家的田产庄园一吹而光。腊景被卷到了渭河喂了鱼鳖。石狮子变成一只活脱脱的真兽,脱着梅香,腾空而去。
从此这里留下了望不到头的荒石滩——腊家滩。摘自《户县志》第十九编社会志第六章民间传说,第527页到528页。1987年4月出版。
刘海戏金蟾
“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这是流传在户县人中关于刘海的民谣。
相传刘海从小家贫,靠打柴养活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他干活勤快,为人老诚,对母亲也十分孝敬。
一日,刘海打柴回来,于村西小石桥边的三角泉内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脚,背黄腹白,见他过来不躲不闪。刘海甚是稀奇,每次路过,都要和他戏耍一番,才肯离去。
年复一年,刘海长大了,担的柴也多了。有一次,他担柴下山,被一位年轻女子挡住去路。那女子说她叫梅姑,从小看刘海在这儿打柴,勤俭老诚,要与他下山结为夫妻。刘海先是不允,梅姑苦苦恳求,追缠不舍,逼得刘海无法,才答应回家和母亲商量后再说。
回到家里,母亲听得此事,十分乐意。第二天,刘海就答应了梅姑,一同下山结成夫妻。
梅姑来后,果然对母亲十分孝敬。不久,母亲去世,他们依然相亲相爱,刘海打柴回来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高兴得他整天乐悠悠得的。
这一天他又从桥边走过,想把自己喜欢的幸喜告诉那只金蟾,金蟾却不见了。正疑虑间,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来,对他说:“刘海呀!听说你娶了个好媳妇,但她虽好,却不是人,是个狐狸精”,刘海不信,说他胡说八道,那道人嘿嘿一笑说:“你若不相信,今日回家就装着肚子疼,她便给你一颗宝珠,你把这个宝珠吞下肚子,便知道她是谁了。”说着,道人不见了。
刘海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放下柴担就声称肚子疼。梅姑百般抚慰并熬汤医治,都无济于事,她便转过身去,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交给刘海,让他噙在嘴里。刘海得了宝珠,肚子也不疼了,连忙爬起来就要朝肚子里吞。梅姑看出破绽,经再三盘问,刘海才把遇见跛足道人的事告诉了梅姑。
梅姑听罢,对刘海说:“那跛足道人,是桥下的金蟾脱化,它也修炼了五百年,同样有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修炼的仙丹。多年来,它欲夺我仙丹,凑成千年,急欲成仙,却未能得逞,如今又想破坏你我美好婚姻。”刘海这才恍然大悟,把宝珠还给梅姑,提起斧子,要去找金蟾算帐,梅姑连忙拦住他,又把宝珠交给他,然后嘱咐了几句,才把他送走。
刘海来到石桥边,照着梅姑的嘱咐,拿出宝珠,金蟾一见就要吞。刘海逗着它左转十八圈,右转十八圈,不一会儿那金蟾果然浑身抖索,心口作呕,吐出了宝珠似的丹来,刘海连忙吞下肚去。金蟾失去仙丹,只得依附于刘海,刘海就让它吐出金灿灿的金钱来。
从此,刘海得了仙道,不再打柴,云游四方去了。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走到那里就把金钱撒到那里,救济穷人。人们热爱他,感激他,叫他“活财神”。
现在户县曲抱村西边还保留着刘海庙和金蟾吐丹的“吐丹桥”、“金蟾池”等遗迹。刘海的故事被编成戏曲,广为流传。摘自《户县志》第十九编社会志第六章民间传说,第526到527页。1987年4月出版。
户县谚语
尖山戴帽,白雨发泡(尖山,指秦岭的圭峰山)。
初三初四不见月,阴晴又得半个月。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韶(shao,一声)不出门,晚韶行千里。
黑云接夜, 等不到半夜(即下雨)。
风过午,连夜吼。
东虹(jiang, 一声)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发白雨(大雨)。
云往东,一场风;云往南,水漂船;云往西,老爷骑马披蓑衣;云往北,晒干麦。
八月十五雨蒙蒙,正月十五雪打灯。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雪压菜子花,一亩石七八。
过了冬至,长一枣刺;过了腊八,长一杈把;过了年,长一椽(指日影长短)。
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冬上金,腊上银,正月里上粪白费神。
枣毛发,种棉花。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四月芒种不见田,五月芒种刚下镰(指农历割麦时间)。
参后响,麦种上,参端咧,麦欢咧。参不落,地不冻,麦子豌豆尽管种(民国以前,种麦以参星为度,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的改革,根据气候、地温、把麦子种在高产期0。
七大八小九独独(种蒜的时间0。
鸡抱鸡二十一,鸭抱鸭二十八。
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
猪不吃昧心食,
湿锄麋子,干锄花(棉花)蒙蒙雨锄芝麻。
指亲戚,靠邻里,不如自己学勤俭。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吃饭穿衣量家当。
未穷先穷,终究不穷;未富先富,终究不富。
毛毛雨,湿衣裳;分分钱,花家当。
勤垫圈,懒上县,没事就到地里转。
丑妻薄地家中宝。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祸)事。
加有个嘟嘟虫,一辈子不受穷。
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就怕匣匣没底。
要得富, 村头住,养圈猪,栽桐树。
一亩园,十亩田。
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
远亲不如近邻。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
墙上的草,随风倒。
不要看贼吃饭,要看贼挨打。
久走黑路,总有碰见鬼的一日(意指常干坏事总有败露的时候)。
夜饭少吃,赢官司少打。
害人如害己,害来害去害自己。
揭人莫揭短,打人莫打脸。
不怕没钱,就怕没志。
有理问倒君主,无理寸步难行。
吆车就要防车翻。
低借高还,再借不难。
有钱难买回头看。
年轻勤锻炼,老来身体键。
体育锻炼是一宝,胜服人参灵芝草。
经常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能保长寿。
人凭了个手、眼。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指老人寿生)。
好汉怕的三跑粪(跑指次数)。
气大了伤身,树大了伤根。
穷病相连,身子精神(健康)就是钱。
饭后百步走,胜似开药铺。
大饥莫大食,大渴莫大饮。
夜眠不蒙首,鼻子眼窝都喜欢。
说馋便懒,说胖便喘。
一天三回不未痢,三天一回不为结。
抓一个娃,败一朵花,三个娃抓的成老妈(抓意即生)
力是出上的,病是积上的。
牙疼了长,腿疼了短。
冬吃萝卜夏吃姜,大夫都要卖婆娘。摘自《户县志》第十九编社会志第四章谚语,第522至523页。1987年4月出版。
第一节 岁时纪行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过春节,家家贴对联、放爆竹,除旧布新,家人团聚在一起,欢渡新春佳节。除夕迎祖宗,供年神,晚上放爆竹封门,通宵守岁。初一拂晓吃长面,(也叫臊子面),堂前点起大红烛,祭上糕点茶果,依辈分长幼拜祖先,然后家中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幼小者赐以“压岁钱”。早饭后出门,相互拜年,见面相互行拱手礼,说吉利话。初二至初五“走亲戚”。新妇人头一年回娘家拜年,与夫婿同往,带四重礼(包子、点心、挂面、糖果等),并于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叫做“正月不空房”。另外,新正时节颇多禁忌,如正月初一日妇女不能到别家去窜门,太阳不出不扫地,不倒灰土;正月十五至二十三妇女不动针线,不过二月二不少干锅(不做烙、焙之类的饮食)。
解放后,节俗逐步改变,许多封建禁忌也被破除。六十年代已不在供祖宗,敬年神。放爆竹以示喜庆,但并非迎神祛鬼。唯旧年腊月三十晚上祖茔烧纸,不少人家至今尚不改变。一般春节前打扫卫生,添置新衣,团员青年为烈军属拜年、五保老人拆洗被褥、衣服,打扫房舍。初一吃罢臊子面,敲锣打鼓,给烈军属拜年。还组织打球、拔河、下象棋、打牌、荡秋千等体育、文娱活动。
解放前,人们写春联,都是在腊月三十日下午,拿着刚蒸出的热包子,请村中的老先生及有文化的人来写,内容多是“耕读传家”、“招财进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等。解放后,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一般都是自己写。内容也改为对党和新社会的歌颂,如“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社会主义好,人民是一家”。“文化大革命”中也有把“左”的政治口号作为对联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联反映人民对党的政策的拥护和劳动致富的喜悦心情居多。
二、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也叫“元夜”,是灯火节。元宵前,娘舅家给外甥送灯,一般送耍灯二、三个,麻花一捆(每捆十根,以马莲叶或麻绳缚之)。新嫁之女须送大红宫灯一对,头胎外甥孙送纱灯(金瓜灯)一对,上书“长命富贵”、“吉庆有余”等字样,谓之“宁灯”。县东一带给女子“宁灯”,须担上花糕。此外十五晚还给祖坟送灯。
户县素有闹花灯的习惯,元宵前后三日,门前挂起大红宫灯或纱灯,晚上玩花灯的人熙熙攘攘,挤满街头。常见的花灯有盆盆灯、罐罐等、莲花灯和各种飞禽走兽灯。粉碎“四人帮”后,县文化局、文化馆、团县委、县总工会、城建局等单位ie,连年在县城组织灯会、灯谜活动,由钟楼到东关十字,花灯悬挂两行,晚上花灯齐放,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人群云集,观灯猜谜,饶有兴趣,有的乡、镇及村子也组织同样的灯会。
元宵是春节的继续,其时人们玩兴正浓,民间“耍热闹”也闹到了高潮。或一村,或几村,塞锣鼓、耍社会(俗读虎)、踩高跷、舞狮子龙灯、放火花。玩者痛快淋漓,观者赏心悦目。
三、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五、六日。俗称清明为“寒食”,其实寒食在清明前一日,相传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古代这天全国人不动烟火,吃一日冷食,谓之寒食。
清明上坟,追祭先祖,由来已久。辛亥革命后,叫民族扫墓节。户县习俗,解放前这一日,在祖坟前设奠祭祀,然后整修坟墓,除去杂草,添以新土,压纸于坟顶,以示后继有人。嫁出之女,清明要回娘家上坟。名门大族在这一天上坟祭祖毕,还要给户族中随同上坟者每人分一至两个麦面蒸馍,族长们还要设席聚餐一次。
解放后,学校、共青团组织,在清明节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墓,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新的习俗。
清明正直仲春时节,风和日丽,草青树绿,古代文人学士多在清明出外踏青游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多在清明前后组织春游,农村外出游览者也日渐增多,有的村子还包乘大客车,为群众游览提供方便。
四、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因此时天气渐暖,病菌容易流传,故旧时有很多“辟邪除疾”的习俗。如门悬艾蒿、插菖蒲,小孩、妇女戴香包、缚五花绳。香包氏用丝绒线、绸布、色布绣制而成,内装雄黄河香草配制的香料,小巧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一天还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鼻、额头涂抹雄黄,用来祛湿解毒,驱虫除秽。端阳节吃粽子,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粽子包糯米、红枣和豆沙,以芦叶或笋壳叶包缚之。先一晚煮在锅里,早晨起来吃,还要给嫁出之女和外甥送。解放后,这些习俗逐渐被科学防疫所代替。但吃粽子、送粽子仍一直延续下来。
五、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民国初有“烙团员”的习惯,全家烙一个大饼,内包糖、芝麻(烤干压面),或蔬菜之类。上压云、月等图案,做简单花边。月上中天,祭月一毕,切块粉食,每人一份,庆贺全家团聚。如有人不在,就把那份寄出或留下,表示团圆。
解放后,一般备办月饼、瓜果之类,农村有的还烙包糖或芝麻馅的“托托馍”,晚上摆在当院,全家围坐一起,边赏月边吃。
中秋月饼是很好的节令食品,面用白糖掺拌,内包有冰糖、青红丝和核桃仁等,大小不一,品种多样。
六、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重阳登高视远古习俗。现在这一天,除极少数人出游外,机关、学校、厂矿等多组织登山、拔河、越野赛等体育活动。民间还要给嫁出去的女子送柿子。
重阳前后一般多雨,故以重阳雨晴来预测冬季雨雪的多少,群众中有“重阳不下(雨),看十三,十三不下(雨)一冬干”的谚语。
重阳过后,各种昆虫开始蛰居,病毒、病菌不易流传,因之又有“过了九月九,大夫高操手”的民谚。
七、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又名“五谷节”。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道日。寺院在这一天做“七宝粥”献于佛前。民间用玉米去皮,杂以豆类,做腊八粥,又有胡萝卜做腊八粥,放作料调食之,味美可口。人们以为吃了腊八,谷物会丰满,因之说:“腊八粥,吃不足(俗念“究”),吃了腊八便丰收。”腊八粥除了人吃外,还给猫儿、狗儿、牛儿也吃一点;并以粥涂果树,以期果实殷繁,俗话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摘自《户县志》1987年4月,第512到514页。
评论: 1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29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