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高教“大跃进”的重点工程
作者:admin 日期:2006-07-27
这篇东西用了我半个月时间。写的动机是8号看了《现代金报》对三本学校有不少新生因为学费问题没来报到的报道(文中提到的两个事例即出自该报)。写到一半,不想写了。原因,其实教育问题很复杂。22号我又开始写了,并最终完成。因为最近又出了云南女孩邓欣(化名)的母亲因邓欣考上大学学费无着落而自杀,甘肃女孩小梅在抓阄上学中(其实两个纸团都是空白的,抓哪个都一样上不了学)失去学习机会而跳崖自杀这两件事情。触动很大,还是把它写完。表达一种态度。
2005-9-29
近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学的日子。本来,开学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在三本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却高兴不起来。在新生报到过程中,有不少大一新生哭了,更有部分已经被录取的三本学生没有去报到。开学为什么让三本院校学生如此苦痛?只有一个原因,学费。
据说三本学校是应国内经济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的。按照书面上的说法,三本学校的设立是众望所归,“圆了无数学生的本科梦”。一开始,无数家庭的确被那个梦陶醉了。但很快,他们从梦里醒来,是不得不醒。众多父母为子女读三本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三本学校一年学费在11000到25000之间,加上四年的生活费。一个三本学生在校四年里所需要花费的金钱将达到十至十五万之巨。
“干活的不赚钱,赚钱的不干活”,这句话在中国很有普适性。贫富差距已在中国残酷的存在,而且越拉越大。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年收入能达到30000已很不错,那还是工薪阶级,广大的农民家庭收入要微薄得多,而且不稳定,更没有福利保障。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读三本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点积蓄的家庭,子女读个三本就等于是散财,孩子毕业了家里的钱也花完了。没有钱的家庭呢?报了三本,就等于是给自己建了个可以预见的债台。助学贷款,对于其他批次的大学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学费与贷款额度很接近,就是5、6千。但这个数目相对于三本1、2万的学费来说,只是解决了三分之一的问题。同时中国民办学校不存在全额奖学金,数额普遍不大的奖学金也仅仅是能对极少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帮助。
去年有个从山东沂蒙山区开开心心来理工学院报到的学生,到了学校高兴不起来了,他一共带了5000块钱,不到17800学费的零头。最后他选择了放弃,拎着没有打开过的行李回了老家。
今年我又看到了一个福建学生说的下面这些话:“农村就是把大学当成唯一的跳板,但是这一跳很沉重,不是所有人都能读大学,家里太穷,学费太高,又有兄弟要读书,所以我只能放弃。但是当时真的只想考上大学跳出现在贫困的环境,我当时想得很好,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我可以勤工俭学,我还能有奖学金,但是真的到了通知书拿到的那天,我想了很久,看着家里的情况,看看还要读书的兄弟,我一个人不能这么自私……”
万元学费让很多人有书不能读,也让很多家长无颜见子女。据说高昂的学费是三本学校按教育成本收的,但所谓的教育成本事实上含糊不清。我了解的情况是所谓的教育成本首先包括学校为了讲排场在基建上投入的巨额资金。三本学校校园造的大,房子盖的好,设备配的先进。这都是上亿的。学校用不着为钱担心,“一步到位,摊入学费”!其次教育成本还包含学校队伍庞大的行政人员的工资。中国大学一直有个怪现象,就是行政人员、职工比教师多。“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学校机构臃肿,冗员严重,效率又极低,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与此同时大学师资严重缺乏,反映在三本学校上就是一位老师往往要教三到六门课,从早上到晚。一个老师在同一天在同一个教室给同一班学生上好几门课,这种很讽刺的情况在三本学校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理工学生中就流传着一位老师的牢骚,是心里话:“学校当我是超人,什么课都让我教!”外行管内行,越管越荒唐。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发生王铭铭抄袭事件,北大人大校长错读古文事件并不奇怪。
客观地说,民办教育在整个中国教育改革当中是起很大作用的。但,现在中国整个高教界都存在着浮躁的现象。很多教育改革措施不符合中国现实情况,中国高教界一直在“大跃进”:大学盲目合并,由象征性的合并发展到实质性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合并后的情况并不如当初大力提倡合并的高层所料想,弊大于利:重复建设、抹杀特色、人心不齐、各自为政;民办大学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改革方面,但不顾国情民情的遍地开花,无疑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中国转型成本。理工所在的宁波高教南区就是由万亩良田变来的,这里原本是宁波甚至浙江少有的粮食高产区,虽然现在这块地方还结果实,智慧之果,但此果品质远不及彼果。
从整体来说,中国高校的收费是普遍偏高的,一般高校一年5、6千的学费还是有问题的。高额收费造成教育不公,低质教育导致误人误国。但就是问题多多的中国大学,三流的高喊要争世界第一,不入流的也声称要做一流名校。口号满天飞,掌声哗哗响。
慷慨激昂说假话,昂首阔步奔腐化!
最受损失的是谁?学生。
提个老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近年一直有很多关于大学怎样建设的言论和专著。最近又在纪念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八十周年。观点、思想看来看去还是梅贻琦那句话切中要害。
今年第8期的《读书》里有一篇袁津琥先生的《“挽联”的尴尬》(第138页),文章很短。说是作者的高校里有两位教授去世,灵堂上需要挂挽联,这恰恰把文学院一大帮教授、硕士、博士难倒了,居然没人能写!“最后还是央浼一位早已退休的老教授,才算圆了面子。”
这就是我们的大学大兴土木跃进发展,批发学位研究生数量世界第一的结果。
三本院校的现象和问题仅仅是中国高教大跃进的一个方面,诸多重点工程之一。我们的教育界一味地想“赶英超美”,其实那样既把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给抛弃了,又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误读了。中国大学到最后是两头都占不上,什么都不是。我们有的,只是繁荣的假象。
2005-9-28 22:50
三本,对于农村子女来说是一种奢求,不知道国家出台他的目的何在,既然让大家上大学学费又何必那么高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给那些有钱但成绩不好的人上的??
[本日志由 admin 于 2006-07-28 02:36 PM 编辑]
文章来自: 转载
引用通告地址: http://www.wantfly.cn/trackback.asp?tbID=75
Tags:



评论: 0 | 引用: 53 | 查看次数: 223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