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们村子接城隍了

今年由我们村子定舟村接城隍,在这里介绍一下关于城隍的来历:

城隍的由来

    “城隍”即城池之意。“城”指城墙,“隍”则是围城的壕沟,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都是起保护城池的作用的。城隍神据传由《周礼•腊祭》中八种人间地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水”即隍,“庸”即城)。“城隍”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泰卦》中,有“城复于隍”的句子,汉班固《两京赋序》中也有“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建于三国时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的芜湖城隍。城隍作为城池守护神的信仰则是随着道教的兴起而开始流行的。《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北齐大将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梁大将侯填、任约率军来攻,以水草堵塞长江航道,并以铁链锁住江面,切断了郢城粮草运输和与外界的联络,危急之时,慕容俨听到“城中先有神祠一座,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便亲赴祭拜,祈求城隍神保佑郢城。当晚一场暴雨,江水上涨,冲走水草,冲断锁江铁链,城内军民以为城隍显灵,士气大振,一举击败梁军,这一神奇传说的流传,使城隍神逐渐成为民众心目中城池的保护神。唐代,全国各地普遍建起了城隍庙,城隍神的社会职能也由原本的护城神,逐渐扩大到驱灾除患、扬善惩恶、督官慑民,成为保障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全能神明。到了宋代,城隍被列入国家祀典,不少著名历史人物死后被帝王按封建爵位 尊祀为城隍,从此也就逐渐有了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之别,县以下则不设城隍,统一由社神——土地神管理。

    民俗奇葩——游城隍
    按“规定”,县以下是不设城隍的,但“州有州城隍,县有县城隍,户县城北有三个游城隍”,这成为户县民俗中的一朵奇葩。
    户县的三个游城隍都在县城以北,且各有其人:大城隍为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  荥阳大战中佯装刘邦诈降而被项羽活活烧死的忠臣名将纪信(传为户县渭丰乡真守村人),由定舟村、卓日村、渭曲坊、三过村等19个村轮祀;二城隍为明代南征北战、英勇殉国的韩城(户县甘亭镇韩村人),被牙道村、野口村、孝义坊、东韩村等21个村子迎祭;三城隍为忠于汉室、宁死不屈的周苛(一说为明崇祯年间廉吏——户县知县张宗梦),由皇甫村、六老庵、三旗村等13个村接来送往。据传这三个城隍过去均有圣旨存卷,系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赦封爵位为“都府城隍”。各村按照议定的路线,依次接送,轮流致祭,循环往复。
    户县县北的这三个游城隍始于何时已无籍可考,而乡间每年一度的迎送仪式却经久不衷,历时弥盛。因为十几年、二十几年一个周期的“接城隍”活动对于一个村子、一个人来说的确是一件稀罕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各村届时争奇显能,竞相攀比则是理所当然。每年冬十月报赛(报:告知、传达信息;赛:祭祀酬神之称。报赛即告知传达祭祀酬神的信息),甲村报赛后,乙村于次年正月迎接城隍。据《重修户县志》记载:“时每扮文武祭官,旗旄导前,骑卒拥后,高牙大纛,金鼓喧天,观者云集,颇极一时之盛”。到解放初期,接城隍之风渐行消迹,1953年二城隍塑像毁于苍游乡振华威村,1956年大城隍塑像毁于大王镇富村,会城隍因之被革除。时隔30多年之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三尊城隍闹户县”的盛况又重新兴起:1988年,渭丰乡真守村重塑大城隍像,1989年,二城隍像在苍游乡牙道村起塑,1990年,涝店镇皇甫村又塑起三城隍金身。从此,“城隍爷”又重新开始在户县城北各村“游走”了。

    民俗遗韵——接城隍
    接城隍俗称“接神”,数十年一个周期的接城隍确实难逢。人生几何,屈指可数,一生能亲见或亲自参加自己村子接神的机会又有几次?加之户县人自古好热闹,“又喜尊赛神,倾囊不吝”(《重修户县志》),各村届时争显其能,竞相攀比,组织规模壮观的活动,以显示自己村子的综合实力。
接城隍从会城隍报赛时甲村通知乙村开始,乙村即作迎神准备;成立组织、分工主事、整队练鼓、修车备马、添衣补墙、买菜宰羊……接神之日,列队摆阵,连绵数里,四方乡众、观者如潮。

    乡间盛事——会城隍
    城隍迎至一村,安置妥当之后,村民便备耕生产,各谋其事,每晚有人轮流与城隍同住,称为“守爷”,直到隆冬时节,于农闲时举行盛大的典礼——会城隍,以彰显城隍来村护佑村民万事安泰、五谷丰登的功德。
户县县城城隍庙会为农历八月初二日,到时报赛演戏,庙里庙外一派热闹景象。县北游城隍会则在农历十月十五日报赛(即正会),这就是县北有名的“十月会”,各村角胜斗靡,摆祭、唱戏、人物杂沓、士鸟云集,是民间农闲时节一项盛事。户县以北还有“你村不会,我村不接”之说,即城隍到甲村没有报赛,乙村到时便不去接神。会城隍时,甲村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席,宴请乙村“社头”(又称“神头”,即接送城隍组织的负责人,一般由热心公益事业和办事公道的人担任),告知他们城隍在本村已完成巡游使命,请他们准备次年的迎神事宜。
    会城隍的大戏、各处的对联是盛会的亮点,而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则是“祭”(即城隍神像前摆放的祭品)。会城隍时,城隍所在村会张出“榜文”,宣告城隍巡游本村,为民众带来福祉,百姓感戴,故而致祭神前的诚意,又要说些“财力绵薄、礼仪生疏、经验浅斟”之类客气的话语,请求名人能士指正纠错。城隍神夫妇和他们的一切物什也被安置到村里最热闹的临时“寓所”内,面前是一张桌案,上陈印玺、文房四宝、签簿等物。桌前一把太师椅,上搭虎皮,再向前就是为感谢城隍,念其功德而摆的祭品了。一般分为7类,每类五种,依次为“土、牲、卜、炸、海、干、树”。“土”寓“土生万物”,多为土底所产之物,有百合、山药、芋头之类;“牲”为五牲祭品;“卜”即点心果子等物;“海”是海产品如鱿鱼、海参等的简称;“干”包含银杏、莲籽、薏米等干果类食品;“树”则为其它水果。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祭,另外,还有“古董祭”(以字画、古董为主)、“海菜祭”(全为海产品)、“器乐祭”(八音乐器组成)等多种样式,大都是由皇家祭祀礼仪衍变而来。如今,“摆祭”已成为会城隍仪式中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村民文化素质和村子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待盛会结束,一切又归于平静。次年正月,下一个村子又会重复这一盛典,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虔诚的户县人不厌其烦、心甘情愿地抬上城隍迎来送往,也为我们留下了这独具特色的民俗奇葩。 

 
接城隍 
   在全国各地的县城以上的城市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祭祀城隍神的城隍庙,掌管阳世善恶祸福、兼管地方阴曹幽冥,有“摄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权”(《续道藏·太上老君说城隍威应消灾集福妙经》)的“城隍神”足不出户,安坐庙中享受世人的祭祀朝拜。但在陕西户县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游城隍”:城隍神每年被迎请到各村,轮流祭祀,成为乡间年节活动中的一件盛事。户县接城隍在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之间,会城隍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前后。

 

       接城隍俗称“接神”、“接爷”。数十年一个周期的接城隍确实难逢。人生几何,屈指可数,一生能亲见或亲自参加自己村子接城隍的机会又有几次?加之户县人自古好热闹,“又喜尊赛神,倾囊不吝”(《重修户县志》),各村届时争显其能,竞相攀比,组织规模壮观的活动,以显示自己村子的综合实力。

 

     接城隍从会城隍报赛时甲村通知乙村开始,乙村即作全面准备;成立组织、分工主事、整队练鼓、修车备马、添衣补墙、买菜宰羊……接神之日,列队摆阵,连绵数里,四方乡众、观者如潮。
接城隍那天,不等天光放亮,即整装列队,待三声炮响,便浩浩荡荡出发。其队阵据说是汉唐宫廷仪仗的传承,大约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前导:首先人们看到的是皮鞍铜镫往来奔驰的“报马”。马上坐着一位翻穿狐皮袄,下着羊皮套裤,身背黄卷《历书》和长尾雉,眼戴大墨镜,头裹羊肚手巾,气宇不凡的英俊少年。接着是轮火流球、耍春秋刀和打连枷,用以表演和开路的武术队(现在还有摩托车加入),下来就是锣鼓家什。只见有旌旗猎猎,堂鼓隆隆,铙钹锵锵,金号呜呜……队伍行进有条不紊,锣声鼓声震耳欲聋。特别是声闻于天的“牛拉鼓”更令人振奋、催人激进。
        二、祭亭:祭亭即彩亭,内供城隍及其夫人的牌位。祭亭内以木棍芦荻为架,外以绸缎锦绣为衣,饰以明镜、瓷器,飞檐翘角,楼阁叠幛,绚丽多彩,豪华精致,极尽工艺之能事。亭前有手挑香炉的小童两名,左右并行。炉内燃有檀香,轻烟袅袅,一路香风 。再前有“万人伞”、“日照子”,各由一人执掌:一手握伞柄,一手插腰,双目直视,昂首前行。另有“细乐”一组,竹丝管弦,细吹细打,悦耳动听。
         三、神轿:亭子后面,两顶大轿,肃穆庄严,各由十六个轿夫起抬,边走边闪。一为“城隍爷”,一为“城隍婆”,仪表堂堂,相貌不凡,和蔼可亲(据说为适应“游”的需要,像是用香面和胶泥塑在椅子上的,轻便、牢固)。轿前的仪仗队,举着旗、伞、钟、金瓜、钺斧等“执事”。还有大书“肃静”、“回避”,“都府城隍”等四面牌子。又有城隍的差役“小鬼”、“判官”也抬行轿前,森严可怖,令人望而生畏。轿子两侧,还各有一身穿破烂衣,头戴高帽子,手执“乌稍鞭”,所谓“拉乌稍”者,其职责是保护城隍夫妇花轿安全前进。轿后又有人打着长柄大面的“日月宝扇”,以示威仪。
        四、祭官:接神先要安神、祭神。祭时有赞礼者(也称礼宾)司仪,主祭人恭读祭文,依礼致祭。接着鸣炮三响,请神出庙。然后文官乘舆,武官骑马,尾随神轿。文武祭官,均由村中德高望众,品学懿美者扮成,充担这次接神的主祭人。虽属“临时”任职,可依然是旌旗前导,士卒后拥,冠冕堂皇,气派十足。祭官之后紧跟就是六位礼宾所乘轿车,人人端庄洒脱,个个文质彬彬。 
      五、尾随:队阵最后是一纵马队,骑马者各拿城隍的一件行李,如签薄、印玺、文卷、文房四宝和生活用具。马队之后数人抬神龛、象牙床、八仙桌、衣箱等,以备神游新址下塌、办公。其后是善男信女人人手举一支线香,虔诚祷祝,谓之“掬香”。待城隍迎至村中专门住所,由僧道人众颂经作法,安置妥当,方才告一段落。之后,便有其他村子的乡众陆续敲锣打鼓,前来“送钱粮”(即香、烛之类),又称为城隍“入烟”(即新居落成入住,动烟生火做饭之意),热闹数日之后,“接城隍”活动才算完毕。
 
[/align]
观者如潮
接城隍的队伍进行中
接城隍的队伍进行中
接城隍
参加接城隍的观众人山人海
游城隍的观众人山人海
阵势恢宏的仪仗
 
为城隍沐浴更衣
 为城隍夫人沐浴更衣


[本日志由 hesper 于 2007-05-28 00:36 A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地址: http://www.wantfly.cn/trackback.asp?tbID=200
Tags: 定舟村
评论: 3 | 引用: 1072 | 查看次数: 3720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验证码:
内 容: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